她,是一位生物信息负责人,对科研有着无穷的兴趣和探索欲,每天辗转于各个实验室之间,与计算机朝夕相伴;她,是一名教师,善用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发出不同的光芒,又用无微不至的关心呵护他们的羽翼,是学生心中的知心朋友;她是一位母亲,工作虽忙却从未让忙碌疏远和孩子的距离。每一种身份,都是她;每一个她,都是她自己。坚强、独立、温柔……在妇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位优秀女性——陈玲玲教授。
陈玲玲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生物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近些年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组组装注释、转录组数据分析、功能基因识别等生物信息学方向的研究工作,作为生物信息负责人参与了水稻、玉米及甜橙基因组解析工作,所开发的植物单链导向RNA设计工具CRISPR-P及植物自然反义转录本数据库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十年来在国际顶级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42篇,被他引3100余次。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五项。获中组部“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半路出家,硕果累累
2000年,由六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约97%的人类基因组序列被测定。这一前沿、万众瞩目的研究引发了陈玲玲教授对生物信息领域的浓厚兴趣。刚刚化工系硕士毕业的她决定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并于2001年去天津大学张春霆院士门下攻读生物物理学博士。“热爱”始终贯穿她的学习和工作历程,她带着热忱仅用三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她坚信三年的博士学习时光是她今后科研、教学生涯的明灯,让她明白了怎样做学生,更让她知道了如何做好科研、带好学生。“与硕士期间不同,攻读博士的这三年让我的科研思路更加明晰,更具有规划性。”她说道。
博士毕业之后,陈玲玲教授与其团队在华中农业大学开始了生物信息领域的研究,与华农相关科研团队合作解析水稻、玉米、甜橙等主要农作物及园艺作物基因组。她所领导的团队开发出植物单链导向RNA设计工具CRISPR-P、水稻、柑橘多组学数据库及植物自然反义转录本数据库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在研究过程中,陈玲玲教授逐渐对百香果、香蕉、甘蔗等热带、亚热带作物及特色水果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进一步提高这些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及抗病抗逆能力,为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2020年4月,陈玲玲教授来到了广西大学,开始对热带/亚热带农作物进行深入研究。
陈玲玲教授的办公室在生科楼二层,陈设简单: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几把椅子、一方茶几。“这两个椅子好久好久没有人坐了。”她说道,实验室和学生工作室才是她“沉迷”的地方。往往前一天半夜离开实验室,第二天一早实验室开门了又能看到她。
每天12个小时做科学研究,解析和掌握更多的农作物基因资料,开发、完善生物信息数据平台和工具,只希望能为育种工作打下基础,将来会培育出更优良的作物品种,造福社会与人民。“当我们所开发的生物信息分析工具和数据库能为实验工作者提供便利时,我和课题组成员都很有成就感,至今我们的平台和工具已经被研究者使用300万余次了。”她说道。
生物信息数据是国家科技领域的重要资源,关乎国家信息安全及大国之间的技术博弈。陈玲玲教授作为一名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从读博期间就对我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的建设尤为关注。所以她一面从事生物信息的研究工作,研究尖端信息技术,一边长期保持着和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这是一个党员的义务,更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
良师亦友,相倚为强
陈玲玲教授坚定地说:“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谈及自己的学生时,她冁然而笑。她担任研究生导师已有15个年头,学生们也活跃在各个科研机构或生物信息领域的企业,包括六名在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和高校工作的学生,都取得了令她自豪的成绩。
在她看来,师生更像大家庭,已经毕业的学生们每年都会来看望她。陈玲玲教授欣慰地说,在实验和研究中,她像一位大姐姐,总是带着学生攻坚克难,敢为人先。她还给学生们绝对的信任,整个团队里没有任何的技术保留,代码都是共享的。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形成了融洽的氛围,虽没有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和制度,但每个人都在努力干活。在生活中,她又像一个母亲,学生生活和物质上有困难时,陈玲玲教授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提供帮助,闲暇时间还会和学生相约打羽毛球或跑步。在这样的相处下,学生们的感情问题都会和她谈论,师生关系可见一斑。最多的是以鼓励为主的教育,“每个学生不需要和别人比而是跟自己比”,鼓励会激发学生的动力,严厉的训斥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对本科学生的引导教育她认为也十分重要。本科生容易对未来的规划感到迷茫,有些学生适合做科研,有些更适合从事其它工作,身为老师就应该凭借经验和长期的观察帮助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去给予建议和引导,“这个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普通劳动者。”
生科院新引进的预聘副教授宋佳明老师,从大一开始就在陈玲玲教授的课题组学习和参与课题研究,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当中坚定了自己的方向,随后继续攻读了陈玲玲教授的硕士生、博士生。
他们既是师生,也是伙伴。2019年陈玲玲教授课题组在与其它团队做一个竞争性的课题时,宋佳明正在美国做访问学生,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陈玲玲教授白天工作,到了晚上就将结果发送给宋佳明,此时美国已是早晨,由他继续修改研究。第二天早上陈玲玲教授定能收到新的回复。就这样,团队利用时差、分秒必争,一天24小时都处于工作的状态,打赢了时间仗,最终率先完成了课题研究,相关文章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
心心相映,天涯比邻
在每天专注于科研和教学的陈玲玲教授背后,有一直支持着她的家人。他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扶持。
陈玲玲教授的丈夫做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当过远洋船员,做过通讯技术开发、市场推广服务等工作。工作了十年,这期间陈玲玲教授也取得了博士学位,专注于科研事业。受到陈玲玲教授的影响,他也下定决心深造!
辛苦工作之余每天坚持不懈学习专业知识,把重点难点都啃了下来。陈玲玲教授一直认为他能够成功读博最大的原因是坚持和努力,她笑着说:“通讯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需要很深厚的数学功底,对他这样工作很多年的人来说很难、很难,但是他居然坚持下来了。原本他博士毕业后可以进入高薪行业,后来他决定和我一样去高校工作。”也因为丈夫选择深造,夫妻、孩子很长时间是异地而居。
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儿子也越来越独立,有自己的规划。他从小就极有自己的想法,会用自己的理由说服父母完成心愿。高中面临文理科的选择时,孩子根据自身兴趣,目标清晰地选择了文科。陈玲玲教授说:“现在的高中生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我们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在西大工作期间,陈玲玲教授还没有在南宁游玩过。一方面因为心系科研,一方面也期待有一天能和家人一起逛一逛。
关于妇女节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女性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赞扬女性“顶起半边天”的付出。恰逢妇女节,“女性”相关议题尤为引人注目。陈玲玲教授认为,女性一直都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就科学家这个身份而言,无需强调“女性”的标签。科学家就是科学家。
妇女节当天,陈玲玲教授也依旧会把科研放在首位,在工作中度过。她笑着说:“那天正好是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交的期限,那一天我肯定都在工作。”
陈玲玲是老师、是妻子、是母亲、是科技创新工作者,每一个角色她总是尽力做到最好。不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不沉浸在他人的期待里,一路上坚定地行走,成为自己本该成为的人,也成就他人。
所有的女性,都应该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