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书记信箱

刘耀光课题组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起源进化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22浏览次数:30

20161011日,我室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IF2015=14.182)在线发表了题为 "Multi-step formation, evolu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 of new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genes in the plant mitochondrial genomes(植物线粒体新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形成及演化)的论文(doi: 10.1038/cr.2016.115)。论文第一作者为唐辉武博士(博士后),通讯作者是刘耀光研究员和郭晶心副研究员。

  

 

  

新基因起源演化是物种分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在前期研究中,刘耀光团队克隆了在杂交稻广泛利用的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1asmic Male SterilityCMS)基因WA352,发现该基因是由多个功能未知的线粒体基因片段重组而成,并揭示出WA352通过与细胞核编码的线粒体蛋白COX11互作导致花粉败育的分子机制(Luo et al.Nature Genetics2013)。为了阐明植物线粒体新基因的起源进化机制,该研究对800多份野生稻和栽培稻材料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序列分析,发现了11种与WA352相关的重组结构。通过对这些重组结构的序列相似性比较,转基因功能分析以及回交转育验证,以及蛋白互作分析,重构了这些重组结构复杂的起源进化路径,发现了3个新的CMS基因WA352aWA352bWA314。证明这些CMS新基因是由2个结构相似但没有CMS功能的原基因(protogene)通过序列变异和自然选择,获得了与COX11的互作能力即功能化演化而来。该研究首次提出了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动态重组--原基因形成--序列和拷贝数变异--功能基因生成”的新基因起源进化模型。该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CMS基因和恢复基因协同进化和互作的分子机理;同时,该研究成果为植物线粒体新基因的起源和功能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这些新CMS基因的发现将大大扩展杂交稻育种的种质资源。(/  赵秀彩)  

联系我们

地址:广西南宁大学东路100号,广西大学东校园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分室)

邮编:530004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分室)

邮箱:skloffice105@163.com sklab@scau.edu.cn(华南农业大学分室)

管理登录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